拜兔儿爷的风俗_拜兔儿爷的风俗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秋节拜兔爷是怎样的习俗
- 2、兔儿爷的民间风俗
- 3、和你聊聊老北京“兔爷儿”
中秋节拜兔爷是怎样的习俗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中秋节请兔爷、送兔爷的习俗,寓意平安吉祥。兔爷”是北京中秋习俗的代表,到了中秋节,北京街上你都能看见泥兔摊。在北京的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中秋佳节的气氛,因此兔爷儿是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必备用品。
在北京,中秋节拜兔儿爷是一项颇具特色的习俗。兔儿爷是一种泥塑玩具,专为孩子们在中秋节期间娱乐所用。这些玩具呈现人形,却有着兔子的嘴巴和耳朵,耳朵直立,兔嘴呈三瓣,其他特征与人类相似。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拜兔爷等,这些习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体现了中秋节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秋节是象征团圆和幸福的节日,人们通过庆祝活动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祈愿农作物丰收和生活美满。
北京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就是玩兔儿爷、拜兔儿爷了。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兔儿爷要在明末发生的。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佳节多为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子女祀拜之。”这也是最开始关于兔儿爷史料记载。比较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战士样子。并且,插到帽子里的野山鸡翎仅有一根,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兔儿爷”的翎子——单杀。
兔儿爷的民间风俗
1、祭拜完成后拜兔儿爷的风俗,全家围坐一起拜兔儿爷的风俗,饮酒赏月,分享祭品如瓜果、月饼等。因此,民间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桌上拜兔儿爷的风俗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2、兔爷的民间风俗 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
3、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和你聊聊老北京“兔爷儿”
早年间在北京的东安市场,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带都会有摆摊卖兔儿爷的。那时的兔儿爷,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
东岳庙的兔爷儿山——每年,吉兔坊都要为北京的东岳庙制作上千尊兔爷。每年的八月十五,北京的东岳庙都会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摆一座高高的兔爷山,成百上千尊兔爷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承载着老北京几百年的民俗风情,也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无限期盼。
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翻译成白话就是讲:在京城的中秋节,人们都用泥土捏出兔子外形,还穿戴衣帽,盘坐着如同人一般,家里子女都会祭拜它。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密木堂赞同其观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Bear1023@189.cn,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