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限是多少岁(中限是多少岁到多少岁)
文章目录列表:
- 1、大家发现没?2023年风向完全变了,社会上出现6大“反常”现象
- 2、晋升“副科”的黄金年龄是多少?
- 3、在解放军部队中,有资格配备警卫员的军官,最低都是啥级别?
- 4、上将退出现役的年龄是几岁?一般是65周岁,也可以到70多周岁
- 5、迄今仅3位开国少将在世,最大已110岁,当年为何低授大校?
大家发现没?2023年风向完全变了,社会上出现6大“反常”现象
标题:2023年社会六大反常现象,一触即发的社会革命?
亲爱的读者们,让我们一同探讨2023年这个风向彻底变了的年份。这一年,充满了出乎意料的反常现象,颠覆了我们之前的社会观念。是时候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深入探索这六大反常现象,看看是否有一场即将来临的社会革命。
**第一大反常:消费意愿陷低谷**
疫情结束,人们原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愿出现。相反,储蓄意愿大增。为什么?因为经历了疫情,人们开始反思,追求精神满足和储备资本比疯狂消费更重要。
你是否也曾因疫情而对消费方式有所改变?请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第二大反常: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低迷**
疫情本应唤起年轻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但相反,生育意愿更低。年轻人选择单身或DINK(双收入无子女)的生活方式,觉得享受人生比迅速成家更重要。
你认为这种趋势对社会有何影响?请在评论中留下你的观点。
**第三大反常:辞职潮胜过失业潮**
年轻人并非像传统一样为了工作全身心付出,而是更倾向于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年轻一代不再愿意透支健康,而是选择工作中享受快乐。
你是否赞同这一态度,还是认为辞职潮不是好事?请分享你的看法。
**第四大反常:中小企业的困境**
经济冲击让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许多创业者面临着无法承受的压力。不少商铺贴着"出租"的招牌,却租不出去,为什么?
请留言分享你认为中小企业困难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的支持措施。
**第五大反常:新房楼市的逆行**
新房楼市在过去几年的政策调整中发生了逆行。房价稳定,贷款利率下降,但购房热情却减弱。这是否意味着大家对房地产市场终于冷静下来了?
请在评论中分享你对新房楼市的看法和未来走势。
**第六大反常:35岁成为就业门槛**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中限制年龄不得超过35岁。这是否让中年人感到无望?或者这是社会对年轻人更高学习和适应能力的要求?
请分享你对35岁成为就业门槛的看法以及对就业市场的思考。
这些反常现象,无一不反映着我们社会的巨大变革。疫情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年轻人更注重幸福与健康,而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房楼市的逆行或许标志着市场理性,而35岁的就业门槛是否将引发更多讨论?
这六大反常现象揭示了我们社会的深层次变革,预示着可能发生的社会革命。难道我们正处于一场即将来临的社会巨变的边缘?
晋升“副科”的黄金年龄是多少?
乡科级副职以及三级、四级主任科员,是广大基层公务员能够走上的岗位,有的干部不到30岁就已经是“副科”,但也有干部年近40还在“股级”上蹉跎。那么晋升“副科”的黄金年龄是多少呢?
简而言之,28岁。
可能有学员不理解,这么年轻吗?别急,听我娓娓道来。
一、把握青年人的两个“关键年龄”
查阅历年公务员招考职位表,关于年龄限制最小的往往是28岁,而公开遴选一般要求报考者35岁以下。实际上无论是否进入体制,28岁和35岁都是青年人生中的两个重要“分水岭”。
28岁之前,人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巅峰,可以“无所顾忌”的犯错、跳槽,“大不了从头再来”;28岁之后,就要逐步稳定下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选定行业和领域。
35岁之前还有“大改”的机会,虽然可能走了一些弯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35岁之后“换道”的成本就很高了,而且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逐渐消磨了勇气和锐气,职业和发展基本定型。
体制内更是如此,副科是基层干部晋升的第一步,“进步的早”不仅仅是进入领导视野、掌握“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被提拔意味着组织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付出的肯定,会极大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反之,如果看着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进步”而自己“原地踏步”,抱怨、懈怠、躺平等负面情绪就会或多或少的代入工作之中,领导和群众都“看在眼里”。
二、年轻是干部提拔的“最大优势”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干部年轻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在干部队伍管理之中——有的地方为了“拉低”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甚至直接在干部名录中找符合条件且“年龄小的”年轻干部“一步登天”进班子。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任用条例》)第八条规定了“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基本资格,但仅对县处级领导职位的任用条件进行了明确要求;附则中说明“选拔任用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干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也就是说中央所称的“党政领导干部”一般是指县处级干部,成为正科之后才能算作“走入仕途”,在组织和领导那儿“排上队”。
目前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走领导职务通道,乡科级副职提拔为正职需要满三年;走职级序列还要多一年,多数情况下只有30之前就晋升副科才有把握在35岁左右走上正科岗位。再往上走,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当上正科提拔处级干部,不仅要满足三年以上的时限,还要在两个以上正科实职的位置上工作过。因此这“第一步”的28岁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处级职级(调研员),在基层那是解决临近退休老干部待遇问题的,和年轻干部没多大关系。
三、平台能保障个人的“发展底线”
2019年起施行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按照中央、省、市、县等六类对各层级职级职数进行了核定,平台的优势十分明显。
在县一级,正科职数和在职人数比仅为二十分之一,从副科到正科是“大坎儿”,排在前面的还有多年未提拔的“老副乡长们”,5%的成功比足已淘汰大部分人;从正科到副处是“鸿沟”,不足1%的的成功率,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或者“天降鸿运”,绝大多数干部想都不会想。相反,在省厅工作,晋升科级没有职数限制,个人基本不用操心,35岁以前成为处级干部的“大有人在”。
体制内从不缺乏优秀人才,很多乡镇干部在基层独当一面,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工作也十分辛苦,但职级并不高,很多人工作了几十年还是“副科级”,甚至比不上市局机关工作几年的年轻干部。
目前多地实施“墩苗育苗”计划,一些原省厅或市直的90后干部空降县直担任要害部门主要领导,而这样的机会在乡镇熬,需要多久?
因此广大青年公务员,一方面必须深入基层锻炼,真正走进百姓、了解民情民意、积累工作经验,快速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但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晋升调动、公开遴选等宝贵机会,争取到更高的平台工作和学习,实现个人的长远进步和发展。
在解放军部队中,有资格配备警卫员的军官,最低都是啥级别?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引言:
警卫员在保护组织重要人物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资源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为所有人都安排警卫。因此,需要根据一定级别来确定谁有资格配备警卫员。本文将回顾中国军队的发展历史,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军官的级别与能否配备警卫员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军官的重要性和警卫员的级别要求发生了变化,这对于理解警卫员在中国军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分析:
中国军队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包括工农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军改后的现代时期。在不同时期,军官的级别要求以及能否配备警卫员都有所不同。八路军时期,由于特殊背景,军官的级别较低,最低的团长级别即可配备警卫员。这一时期,警卫员如魏和尚在八路军团长李云龙身边担任关键角色,体现了其重要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军队经历了不同的战争和发展阶段,军官的重要性和级别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工农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军官的级别要求相对较高,通常需要是师级干部才能配备专业的警卫员。军官的重要性在这些时期仍然很高,但警卫员的级别要求更高了。
进入现代时期,中国长期保持和平,军官可能遇到危险的概率更低。因此,能够配备警卫员的军官级别进一步提高,要求至少是军级干部才能配备警卫员。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军队的发展和安全环境的改变。
此外,除了专门的警卫员,中国军队还设有各种警卫部门,如警卫连、警卫排等,以保护军队领导机构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些部门在保障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不同时期也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要人物的保护不仅限于军官和行政官员,还包括外宾、科学家等。这些人物的保护同样至关重要,他们也可以拥有警卫员。例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回到中国后面临多次危险,因此他配备了专门的警卫员,如刁九勃。这些警卫员不仅保护重要人物的安全,还可能承担其他职责,如秘书工作。
警卫员的角色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的级别要求和工作职责在中国军队的发展中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安全需求和军队组织的调整。
个人观点:
从中国军队历史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军官的级别和能否配备警卫员取决于不同的时期和安全环境。这种变化是合理的,因为安全需求和军队的职能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在战争年代,军官的重要性和军官级别较低,因此配备警卫员的级别也较低。然而,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安全需求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高级别的军官来担任警卫员的角色。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军队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以及对不同时期安全挑战的应对能力。保护重要人物的任务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军官和警卫员的级别要求应该在不同时期进行适度的调整,以确保最佳的安全保障。
启示与道理:
从中国军队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启示和道理:
安全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的。军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警卫员的级别要求,以满足不同时期的安全需求。
军队应该具备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安全调整。这可以提高安全保障的效率和效果。
保护重要人物不仅限于军官和政府官员,还包括其他领域的重要人物。警卫员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为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提供适当的保护。
总结:
本
文回顾了中国军队历史上警卫员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军官级别与警卫员配备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军官的级别要求和警卫员的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八路军时期的团长级别到现代的军级干部,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军队的发展和安全需求的不断演变。
在探讨这一议题时,我们得出了以下关键启示和道理:
首先,安全需求是相对的,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军队必须灵活应对,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警卫员的级别要求,以确保最佳的安全保障。这一点强调了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军队运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军队应该具备适应能力,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安全调整。这意味着军队必须不断评估和改进其安全措施,以适应不同时期的挑战。在和平时期,安全保障仍然至关重要,但可能需要更高级别的军官来担任警卫员的角色。
最后,警卫员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军官和政府官员,还包括其他领域的重要人物,如科学家和外宾。军队必须能够为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提供适当的保护,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总之,中国军队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有关军官级别与警卫员配备之间关系的有趣见解。这一变化反映了军队的适应性和对不同时期安全挑战的应对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中,军队的任务是确保国家和重要人物的安全,同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有效履行这一职责。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上将退出现役的年龄是几岁?一般是65周岁,也可以到70多周岁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上将军衔代表着一位现役军官的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而他们退出现役的年龄也相对较晚。那么,您是否了解上将一般在多大年龄退出现役呢?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上将的授衔标准。
在一场重大军改中,现役军官的授衔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军改之前,正大军区职及以下的军官实行了“一职两衔”的制度,一个职务对应着两个军衔,其中正大军区职需要满足担任职务2年并晋升中将军衔4年的要求,才能晋升为上将。而军委的领导班子成员则一直拥有上将军衔。
然而,军改后,现役军官实行了“一职一衔”的制度,每个职务对应一个军衔,不再存在晋升年限的要求。正战区职及以上的军官都被授予上将军衔,只要他们晋升为正战区级军官,就会同步晋升为上将,不再有等待年限的限制。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正战区职上将的退役年龄。一般情况下,正战区职上将的退休年龄为65周岁。然而,这个年纪的上将通常依然充满活力,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直接退休似乎有些浪费。通常会有特别的安排,让他们在退役后继续为国家工作,可能担任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的职务,担任各个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继续提供建议和经验,直到正式退休。
当然,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新的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后,如果一名军官担任正战区职满8年但未能晋升为更高级别的职务,那么他们也必须退出现役。例如,如果一名将军在55周岁从副战区职升任正战区职,但在63周岁时没有再次晋升,那么就会被提前退休。
最后,让我们看看军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退休年龄。与正战区职军官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而是与全国党代会的召开时间和个人年龄相关。由于全国党代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这个年龄也随之变化。举个例子,上届全国党代会选出的军委领导班子成员出生在1950年之后,而本届选出的则出生在1955年之后。因此,当全国党代会召开时,未满68周岁的可以连任,而超过68周岁的则不再连任,会在第二年的两会召开之后正式退休。
总之,军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退休年龄是不固定的,可以是69周岁,也可以是74周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特殊需要,部队经批准后还可以适当延长他们的现役服役时间。这种灵活性有助于根据个体情况和国家需要来管理军官的退休。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点赞和关注我的更新。
启示:
上将的授衔标准和退出现役年龄涉及军队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变化。这反映出军队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这也提醒我们,机构和组织应该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从军委领导班子成员的退出现役年龄来看,政治因素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领导层的组成在全国党代会上决定,这强调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和领导。这个过程也反映出政治和军事的紧密联系。
总结:
随着军队管理体制的不断演进,上将的授衔标准和退出现役年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的“一职两衔”制度已经被“一职一衔”制度所取代,这意味着现役军官晋升正战区职后将同步晋升上将军衔,不再有时间限制。
正战区职上将通常在65周岁退出现役,但由于他们仍然具有雄厚的经验和威望,他们通常会继续为国家服务,担任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的职务,直到正式退休。
对于那些在正战区职满8年但未能晋升的上将,也会提前退出现役。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晋升情况对退出现役年龄有影响。
军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退出现役年龄与全国党代会的召开周期相关。他们可以连任直到满足一定年龄限制,然后在相应的全国两会后正式退休。这强调了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有特殊需要,退出现役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这显示出军队管理的一定灵活性。这一系列措施反映了军队在不断适应不同时期需求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变革和调整。这也反映出政治因素在军队领导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军队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确保军队在不同时期保持高效运行的关键。随着国际形势、技术和地缘政治的不断演变,军队必须不断调整其组织结构、领导层和管理规定,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履行国防职责。
在过去,上将军衔的授予与特定的任职年限和晋升要求紧密相关。然而,军队管理的现代化趋势倾向于更加强调绩效和领导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时间。这一变化表明,军队正在采取更具灵活性的方法,以提拔和奖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军官,不受固定时间限制的束缚。
正战区职上将的退役年龄制度表明,军队不仅看中经验丰富的高级军官的领导力,还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威望,为国家服务。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军队的稳定性,还有助于确保国家能够从这些杰出的领导人中获益。
另一方面,政治因素在军队管理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军委领导班子成员的退出现役年龄与全国党代会的周期相关,这突显了党对军队的高度控制。这种政治领导确保了军队的忠诚度和一致性,以应对国家安全和国际事务的挑战。
总之,军队的管理体制和领导层组成不断演进,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和挑战。军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强大的领导力是确保国家国防力量持续强大的关键。政治因素也在军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确保党的领导和国家安全的一致性。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构成了现代军队管理的复杂和多面性,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迄今仅3位开国少将在世,最大已110岁,当年为何低授大校?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5年第一次大授衔,产生1048位开国将帅。
1992年5月14日,十大元帅中的最后一位元帅聂荣臻逝世,享年93岁;1989年3月29日,开国十大将中的最后一位大将萧劲光逝世,享年86岁;2009年10月13日,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逝世,享年105岁;2015年9月3日,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逝世,享年101岁。
1962年3月,开国元帅中的8位以及罗瑞卿、陶铸在广州合影
2022年9月1日,1955年首批授衔的开国少将中最后一位少将杨永松逝世,享年103岁。
目前,健在的3位开国少将王扶之、文击和张力雄,系1955年授开国大校,1964年晋升的少将。其中,王扶之将军已经100岁,文击将军105岁,张力雄将军110岁。
1955年,王扶之、文击和张力雄距少将仅一步之遥,三人没有入选第一批开国少将的原因各不相同:王扶之是资历较浅,文击受制于专业,张力雄则是历史原因。
张力雄(1955年授大校,1964年晋升少将)
先说一说陕北红军出身的王扶之。
王扶之是陕西子州人,生于1923年9月,母亲早逝、家境贫寒,爷爷和父亲勒紧裤腰带,只能供他读了3个月的私塾。因为战事频仍、兵荒马乱,举家搬迁,王扶之只好辍学给地主家做活。
1935年秋,年仅12岁的王扶之参加了刘志丹的游击队,成为红26军的一名小战士。红26军后来和其他陕北红军一道,编入了红十五军团。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十五军团编入八路军115师344旅,而王扶之被编入344旅的687团。
抗战时期,王扶之跟随黄克诚的第五纵队南下华中地区,后来改编为新四军3师,活跃于淮海、盐阜、两淮地区。这一时期,王扶之担任过副连长、通信股长。
从资历上来看,王扶之属于典型的“抗战干部”。
按照新中国成立后主席“红军不下校,抗日不上将”的原则,1955年9月,时年32岁的王扶之担任39军115师师长,正师级干部授予大校军衔,不高不低,是准确的。
王扶之(1955年授大校,1964年晋升少将)
抗战胜利以后,王扶之跟随黄克诚的3师抢占东北。
在白山黑水的4年征战中,王扶之和千千万万指战员一起,唱着“林司令员命令往下传”的歌声,一步一步成长壮大为让敌军闻风丧胆的“狗皮帽子部队”。王扶之也从东北民主联军的一个营长,在锦州战役中成为副团长,天津攻坚战升任团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可是鸭绿江畔的战火又让王扶之和39军被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1952年8月,在战事胶着时刻,王扶之任39军115师代师长。
8月2日这一天,王扶之和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在坑道里,借着蜡烛的亮光研究工作。突然,敌机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弹把坑道炸塌了,王扶之等7人被埋在坑道里。
115师政委沈铁兵调来工兵连,紧急实施救援。志司的彭总听说王扶之等人被活埋,亲自给39军军长吴信泉打电话,要求39军想尽一切办法把人救出来。
经过一天紧张搜救,大家一无所获,准备好了7口棺材。
第三天下午,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意外地发现,有两只苍蝇从石缝里飞出。115师政委沈铁兵立即增派人手,加快挖掘速度。历经38小时,王扶之等3人获救,记者刘鸣等4人牺牲。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今,年已百岁的王扶之将军依然健在。
战争年代的文击
105岁的文击,1955年未授少将的原因是专业所限。
在我军发展史上,陆军中的步兵是立身之本、发展源头,其他专业兵种如炮兵、装甲坦克部队、防空部队发展较晚,而且长期是步兵的配属兵种。
文击原名刘树堂,1918年出生于河北霸县,比王扶之年长5岁。但两人都属于“抗战干部”。文击是在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冀中地区的八路军,第二年又加入了组织。
抗战时期,文击战斗在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主要从事宣传、政工,担任过团政治处主任、炮兵营政委,从此和炮兵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后期,文击担任延安炮兵学校的大队政委。
抗战胜利后,文击和延安炮校1000余人,经晋北、察热开赴东北。
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成立后,组建了炮兵旅,旅长贾陶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而文击是炮二团的政委,后来担任炮纵2团团长,四野特种兵炮1师副师长、师长。
所以,文击将军1955年授大校,并不算低授。
但是,和步兵相比,作为专业兵种炮兵的文击将军,多少有些吃亏。
开国中将陈康
110岁的张立雄将军,1955年授大校则显得有些偏低了。
张力雄出生于1913年11月,第一次大授衔时已经42岁。
这个年龄并不算小,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授衔时仅39岁,开国中将年龄最小的谢有法、周志坚、张驰明、刘西元38岁,上千名开国少将中最年轻的吴忠只有34岁。
从资历上看,张力雄1929年就参加了红军,担任过连指导员、团政委。但在西征河西走廊时,张力雄差点被俘。抗战时期,张力雄担任过抗大总校太岳独立大队政委、太行7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张力雄担任过中野一纵3旅政委。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力雄任西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这样的资历,完全可以媲美很多开国中将,甚至超过1955年的很多少将。但是,1955年大授衔时,张力雄只授开国大校。
1955年,张力雄的职务是13军政委,而45岁的军长陈康是开国中将,两位副军长43岁的周学义、40岁的崔建功都是少将,42岁的政委张力雄则被授予大校军衔。
授衔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西征河西走廊时高台失利的一段经历。而西路军的历史,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盖棺定论。
张力雄将军晚年
张力雄将军对军衔的高低并不在意。
1964年,张力雄晋升少将军衔,也算弥补了一个遗憾。2013年,在100岁生日那天,张力雄老将军感慨万千,说自己有幸看到了主席倡导的革命理想世界。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请私信】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密木堂赞同其观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Bear1023@189.cn,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