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名字大全,田姓名字大全女孩名字两个字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烟雨江南总是在雨季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让我们一起告别喧嚣
一起去探访那些鲜为人知的江南古镇
婺城区
上阳古村
塔石乡一个宁静古朴的村落,如世外桃源。
这个村落大多数村民姓项,据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后裔。村里每户后裔家中都珍藏着以项羽为首的族谱。
村口有上阳桥、数百年古树,相伴这个古老的村落。走进古街,沿街排列着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雕梁画栋,白墙黛瓦、马头高耸,有着别样的宁静之美。
老街北端路口的门匾上,写有“带水环流”四个字,古韵十足。这一条不足百米的老街,有骑马楼、过路亭,过路亭内有长木条凳,供行人歇脚。路面由大小不一或深或浅的鹅卵石铺成,造型奇特多样。
村落中的项氏宗祠尤其值得寻访。门上写着“先祖是皇,孝孙有庆”,柱上楹联据说为曾国藩所题。祠堂上方挂着“有恒堂”的牌匾,并挂有"龙章宠锡"牌匾。
金东区
蒲塘古村
澧浦镇蒲塘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个宁静古朴的村落。
三面浅山坡环抱,一面清水塘环绕,所处之地又俗称“燕儿窝”,自古风水宝地。村内大大小小共计达18处的池塘,更是一大水乡古村落特色风景。
这里村落保留着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整体古建筑群以“一祠一阁四寺四庙十堂楼”闻名遐迩,村内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文昌阁、三省堂距今都已有500余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
蒲塘村大部分村民姓王,先祖王彦超是五代末的名将,据记载,王彦超率子孙迁居义乌,后世为避水患迁居金华栗山之阳(即蒲塘),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如今村里的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建筑格局是典型的徽派“四水归堂”格局。
行走在蒲塘村,古建新居杂合,恍如穿越古今。村里的古建筑,大多结合了徽州与婺州风格,别有美好宁静之感。
开发区
寺平古村
寺平位于金华市婺城区,古村有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由祠堂.厅堂和民居组成的建筑群构成了典型的村落规模,其婺派建筑风格堪称一绝。
村里有免费露营区,面积不大只有两个天幕帐篷但是胜在桌椅齐全,喜欢露营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旗帜上的话语也非常有趣,叫做“花式躺平”,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专门让人躺平休息的地方,有趣的名字把这个小村热情好客与风趣幽默充分展示了出来。
村中小径悠悠,随手一拍都是桌面!喜欢拍照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兰溪
长乐村
兰溪市西部,紧邻诸葛八卦村,躲在游人的背后,因低调而被错过。
村原名叫上坑庄,元朝末年,朱元璋攻打浙中地区,率军途经上坑庄,屯兵月余。他见此地民风淳朴,百姓勤于耕作,生活其乐融融,于是由衷地感叹道:“此实常乐之村也!”自此以后,“常乐”之名得以代代流传,最后演变为“长乐”。依山傍水的长乐村,是全国第一个整体纳入重点保护单位的村落。
长乐古村是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中坚金履祥后裔的聚居地。
自明以来,长乐科甲不断,陆续建起了许多祠堂和雕饰精美的住宅。全国鲜有保存的元代建筑楼上厅,是长乐古建筑群的特色所在。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幢幢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除了年代最为久远、需特别保护的少数几间,并不是被隔离在围墙内的艺术品。
长乐村背倚砚山,左辅山天顶,右为马鞍山,面对石塔山,大慈岩为朝山,前有翠屏山,远处群山环绕,近处砂山环列,围合成边界清楚、藏风聚气的理想空间,这是古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东阳
李宅古村落
原名蟾程,距东阳城区10公里,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李宅以气度恢弘的明清古建筑出名,荷花灯亦是远近闻名,素为东阳水灯之最。古民居建造年代贯穿明、清、民国三朝,是东阳传统民居的代表。
李宅村人文环境良好,古风悠悠,至今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名居建筑。现存的花台门、庚楼、尚书坊、集庆堂、十台、李氏宗祠等都保护得比较完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李宅村口,一眼就能看到该村的重要历史标志建筑——始建于明中期的花台门,因梁柱雕琢精美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李宅先祖源出唐宪宗李纯之裔,先居垅西,后徙河南陈留。于五代时,从河南陈留南迁浙江建德。北宋时,从建德迁居至东阳城南积庆坊,后分散至各地。明宣德二年(1427年),李沂(号毅庵)从东阳八都迁居蟾程,“因子孙发达,世代为官,以姓取名李宅”。
村域内非遗资源丰富,有市级非遗项目荷花灯,还有李宅迎龙灯、古茅墩庙会等非遗民俗活动。李宅村每年都要举行大量的民俗活动,而荷花灯、迎龙灯均是活动主角。
李宅荷花灯已有400多年历史,属于东阳水灯之最。每年元宵节最多时有50万人次前来观看。李宅的荷花灯会从正月初六开始,村里张灯结彩,弥漫浓浓的年味。村中以月塘为中心的六口池塘和一条河都布置起荷花灯,吸引众多赏灯人蜂拥而至。
义乌
何店村
义亭镇何店村位于义乌市南面13公里处,是一个有近三千人口的大村。自北宋开始,已有1000余年历史。明清、民国时期十分繁荣,以酿酒和烧窑致富者众多。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200多处,有19处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甚至还保存着罕见的建于元未明初的民居,比较有特色的有明中期的何氏祠堂,以及于清朝时期所建的古建筑群十八间、十六间、十四间等。何店村也早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
《何店村》一诗中写道:“面对祖上开当铺的山门堂十四间,我无从下笔;面对呼啸到眼前的龙窑,和随处可见的陶罐,我竟然无从下笔。除了这些还有将倾的危房,留守村中的老人,法严的何大祠堂,牢记的祖训,还有寒风中洗菜的奶奶,和坐在轮椅中目送我离开的老汉,所有这些看到的,铭记在心,无从下笔,我怕一写出,就会消失。”
十四间:推开斑驳的铁皮包裹着的大门,再打开槅扇门,眼前展现的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十四间古屋,其早已被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庭院十分宽敞,四周悬挂红灯笼,每扇门窗上都贴上了对联和斗方。四周展前廊带腰檐,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商人“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徽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四间规模不大,占地约340平方米,厢房左右对合,呈倒座式二层楼房四合院。南厢房辟正门,石库门结构,山墙上为五花马头墙。北厢房大额枋上刻有“庚申冬月”字样。十四间采用玻璃采光,使每个窗口每幅画各个角度尽不同。前厅、堂楼面阔五间,均为穿斗式,明间底层敞开,次间用板壁隔断。装饰雕刻有狮子绣球、凤凰牡丹、和合二仙、刘海耍钱、天官赐福等人物故事图案,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十四间原住户是一位名叫何际清(号秋元)的酿酒商,现大门左侧房间内还有酿酒设施旧址。在土地改造时原住户就将房屋交给国家政府使用,后来政府将房屋用于6户1958年岩口水库建设移民安置。
何氏祠堂:建于明朝中期,为三进五开建筑,皆由石柱支撑,梁间斗拱雕刻精细、飞檐翘起,别有洞天。宽匾题写鎏金大字:何大宗祠。正厅几块匾写着:稠川望族,承刚烈祖,同根并茂。
何店村因制陶技艺而得名,其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因村里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地形东低西高,利于建龙窑。再加上村边山上有繁茂的松树林,为制陶提供了丰富的燃料。村支书何晓先生说:“全国的龙窑都出自我们这里。”可见何店村龙窑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从龙窑烧出的生活器皿曾经卖到全国各地。在如今,高卧于义乌江边的古老陶器龙窑依然保存完好,“何店陶器厂”的门牌也是高高地悬挂在老房门边。
泉井沿着走廊敞开,这是常年涌出的井水。这种泉井在何店村老屋底下有很多,兀自地流着。以前何店几处古建筑的水系都是相连通的,村子北高南低,水进村穿户后流入中心塘再汇入了义乌江。建在诸多泉井上的是一片的古建筑,瓦连着瓦,墙牵着墙,清一色的宁静且又祥和,是看不见水的江南水墨画。
永康
厚吴村
村落典型浙中民居风韵。前有屏风映翠,后有锦溪迂回,厚吴村就像一卷被历史遗忘在角落里的画卷,用木石砖瓦镌刻下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村中屋舍幢幢相连,门廊相通,即使下雪落雨,邻里之间相互走动也无须带伞。
明代建筑的古朴简洁,清代建筑的繁杂精致,民国建筑的大气实用在这千余间厅堂楼宇、民宅大院、庐墅精舍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远处山势,近处檐瓦,池塘水面静谧着倒影。青砖小径、雕花木窗,拂过前人远去的靛蓝色气息。村中还拥有永康市最早创办的小学和创办已逾百年、历史最悠久的村级婺剧团。
时间仿佛在此凝固住,那些曾经有过的繁华就像一场午后甜蜜的梦,在醒来的阳光下,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往事,都让人依依不舍。
浦江
新光村
新光古村又称灵岩古庄园,位于金华浦江的西北山区虞宅乡。新光古村四面环山,东为水口,曰狮象蹲守,南有元宝山,西有马岭,北有茜水。古村按照阴阳太极而建,以S形状的溪水为界,古村与朱氏宗祠刚好对分在阴阳两极上。古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六十余年历史。
新光古村原有大屋二十五幢,由于种种原因仅存十六幢。现存的十六幢,有一百三十余间房屋约一万平方米,廿九间里、润德堂、敦睦堂、启明居、长庚居、儒丰居等等,极富文化气息。
在众多古民居中最大的便属廿九间里了,台门上镶嵌砖雕“北极呈祥”,另有两个小台门各有特色,其中南面设了一个“水门”,以镇住火龙而消灾。
这些老宅居住的大多是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写写字、画画话,有些是在庭院里种种花,居然浦江是一个诗画之乡,很有文雅气,以前也有重耕读的传统。
黑瓦白墙上不知是哪位文人骚客抄写的《春江花月夜》
武义
山下鲍古村
武义,山下鲍古村。坐落于武义县南面的大溪口乡,古风悠悠的淳朴静美地。“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山下鲍简直就是为了印证了故事里对美好村落的一切描写的存在。
山下鲍村,可以说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
说它低调,是因为它不算景区,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它高调,是因为它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作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一书当中。
村子四面环山,坐落在东西两山相夹的一条崎岖山谷之中,村里只有一条径斜(小路)可走。
有两条名字分别叫金溪、岗坛涧的小河从北往南匆匆流来,像两个顽皮淘气的儿童一路蹦跳着,来到村子北头汇合,继而又继续嬉闹着以“S”形从村中流过。
这股清澈的溪水从崇山峻岭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后投入瓯江母亲的怀抱。
这个隐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站在村子中心,但见溪两岸的古民居建筑随地势高低毗连,参差分布。古意浓郁,胜似一幅水墨国画。
驻足建造于民国时期的名叫“金溪桥”的玲珑石拱桥上,可观赏到湍急的溪水遇到拦水坝溅起的细白水珠。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据说,古时山下鲍只有很少几个鲍姓居住,“山下鲍”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实际上现在村里却是涂姓为绝大多数。
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中记载,此村涂氏祖先名叫涂国文,清雍正年间,从福建长汀来到一个名叫双溪住下,并在劳作过程中与一位山下鲍女子相恋,后成为了山下鲍的上门女婿。
涂国文迁居山下鲍后,每天上山开荒,还在山上种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并在村里建起了10口直径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制作染料的植物。
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生产方式,在与外界近乎隔绝的一隅祥宁之地,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涂姓子孙。
而此后涂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至清代宣平年间,已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他们秉持山下鲍梁氏家族开创的耕读传家的家风,重视教育,在清一朝亦培养出了秀才48人,增广生、太学生27名。
山下鲍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为三房两厢、五房两厢、五房四厢。多数建有后院。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既在视觉上增添了建筑美感,又弱化了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极具武义南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村内涂氏宗祠,建于清代,是县级文保单位。这处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主体结构未遭破坏。祠内的雕刻、彩绘、墨书墨画饱满充盈、庄重儒雅、古色古香;门楼和厅堂的匾牌、题额、楹联字迹遒劲古拙、哲思深蕴、寓意吉祥。
山下鲍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状态的代表,奇迹般地保留了几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人文状态。
磐安
大皿村
清澈的皿溪从远处缓缓地流淌,流过了千年的时光,抬眼可见远处马鞍形的双峰山,一水横穿,两山对峙。双峰乡的大皿村,被人誉为“江南小凤凰”。
皿溪两岸分布着皿一、皿二、皿三、皿四共四村,皿溪两岸有三座古桥相连,形似“羊”字的三横。唐武宗时,有一位叫羊愔的始祖来到大皿,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这儿成为了规模较大的羊氏聚居地。
大皿古村,没有城市的喧嚣,还保持着古村落那一份原始的宁静,羊氏后人还保持着一种大山深处的淳朴,有小孩在皿溪中撑着竹排,有妇女抱着小孩在溪边散步,有老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守望着余生。
这一座座的古村就像一张张老旧的默片
仿佛时代的变迁都与它们无关
它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守在深山中
等待着邂逅它的旅人与它相遇、相知最后离别
然后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见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编辑:樊佳宸
校对:陈永杰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密木堂赞同其观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Bear1023@189.cn,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